English

具有永存价值的东西

1999-03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李醒民 我有话说

20世纪的落日正在天际涂抹最后一道亮丽的晚霞。此时此刻,回首百年来的历史长河并对所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一定论,显然尚需大浪淘沙般时日。但有一个事实却可以断然肯定:爱因斯坦无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、思想家和人。作为科学家,他是物理学革命的主将,他的科学贡献(相对论、量子论、统一场论等)几乎是无与伦比的,他的科学思想还将影响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。作为思想家,他的以多元张力为特征的科学哲学(温和经验论、基础约定论、意义整体论、科学理性论、纲领实在论),社会哲学(开放的世界主义、战斗的和平主义、自由的民主主义、人道的社会主义、远见卓识的科学观、别具慧眼的教育观、独树一帜的宗教观)和人生哲学(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)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。作为人,他不愧为伟大的世界公民,不愧为追求真善美的使徒,不愧为“有自知之明和问心无愧的人”(罗素)。他的独立的人格、仁爱的人性和高洁的人品,永远成为人们仿效的榜样和人类自我完善的道德楷模。爱因斯坦的思想和道德,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,它们能经历诸多世纪而继续发出光和热。

今年,适逢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,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上帝难以捉摸——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》(A·派依斯著,方在庆、李勇译)无疑是对这位世纪伟人的最好纪念。本书作者是荷兰籍犹太人,一位有造诣的理论物理学家,与爱因斯坦在一起呆了九年(从1946年到普林斯顿作博士后至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),所以他能准确地领悟和把握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和思想。加之他有诸多直接见闻和切身感受,又潜心搜集和钻研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,因此写出高质量的传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我佩服作者“派依斯”(为何不把Pais按荷兰语译为“派斯”,按英语译为“佩斯”?)明睿的洞察和概括能力。他这样写道:如果有人要我用一句话来讲爱因斯坦的一生,我会说:“他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的人。”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写他的科学传记,我会写:“同他以前和以后的任何人相比,他更好地发明了不变性原理,更好地运用了统计涨落。”如果让我用图说明,我会这样来画:

狭义相对论 统计物理学

↓ ↓

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

  统一场论

作为一本穿插有生平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,作者的确是成功的,读者若循此思路阅读全书,也易于心领神会。

派斯认为爱因斯坦是他所知道的最自由的人,可谓一语中的。爱因斯坦躬行斯宾诺莎的“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”,“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”之道,为自由和真理奋斗了一生。他多次引用有人对海涅的评论:“他为上帝效劳,这个上帝比所有奥林比亚诸神都更伟大。我指的是自由上帝。”他像海涅一样终生为自由上帝效力,像斯宾诺莎一样是个自由人——纯依理性指导的人,对己、对物、对神具有透彻认识的人,最为乐观、充满生之信念的人,最有力量、最为主动的人,认识自然的永恒必然性并按此行动的人。

1996年5月,在我动笔为“世界哲学家丛书”(傅伟勋、韦政通主编)撰写《爱因斯坦》(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印行,1998年4月第1版)之前,我曾翻阅过《上帝难以捉摸》的另一种中译本(1988年版),给我的印象是翻译和装帧都比较粗糙。手头的这本新译在这两方面都大有改观,这不能不说是读者的幸事。

在这里,我想顺便澄清两个事实。译者之一在《中华读书报》(1999年1月27日)为《上帝难以捉摸》发表了一个介绍性的书评,标题是《走下“神坛”的爱因斯坦》,这不由使人想起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”之类的书籍和文字。我感到纳闷,人们因其思想和人格尊敬甚或崇拜过爱因斯坦,但到底有谁视其为神来着?爱因斯坦本人也多次表示不愿作头上有花环的象征性的领头羊,只愿作纯洁无瑕的羊群中的一只普通的羊。他面对颂扬总是自省、自律,在无可奈何之时只好自嘲、自责他本人似乎变成疯子、骗子、魔术师、催眠师、马戏团的小丑、得奖的公牛。按照他生前的要求,他去世时未举行任何宗教的和官方的殡葬仪式,不摆花圈花卉,不奏哀乐,不建坟墓,不立纪念碑,骨灰秘密存放,故居不开放,以免后人前去吊唁和瞻仰。爱因斯坦从未在“神坛”呆过片刻呀!说派斯的书使爱因斯坦走下“神坛”,令人莫名其妙,匪夷所思。

最近,流行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私生活方面的文章(这是对国外前些年的有关材料作了编译而“进口”的),给人的印象是爱因斯坦在私生活上不检点、不讲理、不道德。这些作者显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错误的或偏颇的信息。且不说国外一些材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,以及编译者的粗疏之处,即使有关事实确凿无疑,也无损于爱因斯坦本人的伟大形象,也不能摇撼我们的基本看法。首先,爱因斯坦坦白承认他的两次婚姻是失败的、很可惋惜的,但无论如何他是负责任的、有始有终的。其次,不能把他青少年时代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视为一以贯之的、终生的,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。再次,对于私人生活和家务事,有时很难把是非分得一清二楚,而且两性之间的道德准则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变化的。爱因斯坦在许多场合说过,他对神圣婚姻的快乐是有保留的。例如,有人看见他不断地清理自己的烟斗,就问他是喜欢抽烟才抽烟呢,还只是为了清除和重新装满烟斗呢?他回答说:“我们的目的在于抽烟,我想结果总有什么东西堵塞住了。生活也像抽烟,婚姻更像抽烟。”尤其是,爱因斯坦是一位如醉如痴思索宇宙奥秘的人,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、责任感、参与感的世界公民,十分关注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,要让这样一个自由思想者与喧嚣的尘世始终保持直接接触,把日常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,显然是不可能的。爱因斯坦自己也说过:“我实在是一个‘孤独的旅客’,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,我的家庭,我的朋友,甚至我最亲近的人;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,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需要保持孤独——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。”要知道,正是这种“孤独”,成为爱因斯坦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坚实基础。

最后再说一句。派斯所起的书名很有意思,它来自爱因斯坦1921年所说的一句话:“上帝难以捉摸,但他不怀恶意。”爱因斯坦1930年对这句话作了解释:“大自然隐匿了它的秘密,是由于它本质上的崇高,而不是使用了诡计。”不过,他有一次在散步时对外尔说:“也许,上帝毕竟怀有一点恶意。”请读者体会一下,这些隐喻式的话语负荷着多少思想份量,蕴涵着多少体验妙谛?它们是否显示了自然的无穷隽永、科学的博大智慧和理性的深邃洞察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